生活在微信和小紅書裏的在日中國人
Lawrence Li
Alexander Yarkin 在其論文中論證母國互聯網服務的擴張減慢了移民融入(美國)的速度。
說過多少次了,觀察在美印度人就能看到完全一樣的現象⋯⋯來美八年間,我一直看到印度 H1B 家庭大體上還是過着和在印度一樣的印度式生活。例如,來美後馬上要做的事之一是註冊印度流媒體服務 Hotstar,可謂 H1B 家庭必備。
現在明白爲什麼 Naveen 那些反移民的胡話爲什麼總是那麼荒誕了:他才來了八年。印度移民活在自己的印度飛地裏,堅守自己的語言和生活方式——在他看來這是多麼可怕的事。他不知道過去二百多年的移民都是這麼做的,可以說在美國建國之前已經如此。
今天是有區別,但最大的區別不是互聯網,而是低價航空。很少海外移民還得像一八四零年代的愛爾蘭移民那樣,把來美生活視爲單程機票,一輩子扎根在這裏了。
Tomasz 大概的意思是所謂融入美國是堅持自己母國的文化和生活方式,然後慢慢它就會成爲美國的東西。比如意麵來自意大利,但沒有人會覺得美國人日常吃意麵很奇怪。如京極夏彥虛構的明治人物所說:「來源不重要。如果是日本人在思考儒學,那就是日本的學問。」
所以理論上五十年後今天上野和高田馬場的部分 zhōngguó 菜也會進入日本 chūka 料理的血脈中。
(原載《一天世界》博客)